山东滨州的一个小县城,阳信县,最近热闹得很!一群大学生志愿者走进“滨滨学堂”,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堂神奇的化学课。课桌上摆满了试管、烧杯,孩子们瞪大眼睛,看着液体变色、气体冒泡,个个兴奋得像发现了新大陆。
这些志愿者来自滨州职业学院化工与能源学院。他们不是端着书本照本宣科,而是把复杂的化学知识变成了好玩的故事和实验。比如,他们让孩子们亲手做实验,看到蓝色液体一秒变红色,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,孩子们争着抢着问:“这是咋回事儿?”志愿者们笑着解释,用最简单的话把化学反应讲得明明白白。这样的课堂,孩子们哪有不爱的道理?
阳信县团委的同志们也忙得不亦乐乎。他们全程陪着,和志愿者一起组织活动,看着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。他们说,这次的课太精彩了,孩子们不仅学了知识,还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过去,县里缺这样的教育资源,孩子们接触科学的机会不多。现在有了高校的帮忙,课堂一下子就活起来了。
志愿者们为什么这么用心?他们想让孩子们知道,科学不是枯燥的公式,而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魔法。比如,他们用白醋和小苏打做实验,现场冒出气泡,孩子们惊呼:“这跟汽水似的!”志愿者顺势讲了化学反应原理,还告诉孩子们,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用科学解释。这样的教学方式,让孩子们既学得开心,又记得牢。
这次活动,滨州职业学院和阳信县团委联手干了件大事。他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新鲜的知识,还让孩子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。志愿者们说,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,他们觉得特别值。阳信县团委也特别感动,说这种合作模式解决了大问题,基层教育缺的就是这样的“活水”。
孩子们在这堂课上学到了啥?除了化学知识,他们还学会了提问、思考。课堂上,志愿者鼓励孩子们大胆问问题,哪怕问得稀奇古怪也没关系。有个小男孩问:“为啥水不能变成油?”志愿者没笑话他,而是耐心地讲了水的成分和油的区别。这样的互动,让孩子们觉得科学离自己并不远。
这次活动还有个特别的地方,就是让高校和基层连起了线。大学生们走出校园,把知识带到县城里,不仅帮了孩子们,也让自己更接地气。他们说,平时在学校学理论,这次来“滨滨学堂”,才知道怎么把知识讲得让孩子听得懂。这对他们来说,也是一次宝贵的锻炼。
阳信县的“滨滨学堂”是个啥地方?简单说,就是给孩子们提供课外学习的地方。县里想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,但师资和资源一直是个难题。这次跟滨州职业学院合作,算是打开了一扇窗。团委的同志说,孩子们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这样的实验课,这次算是开了眼界,很多人回家还跟爸妈念叨个不停。
数据也能说明问题。据阳信县团委统计,这次活动一共开了10堂课,覆盖了200多个孩子。每次课后,孩子们都舍不得走,还围着志愿者问东问西。志愿者们一共准备了20多个小实验,每个实验都简单安全,但效果特别好。这样的活动,不仅让孩子们学得开心,也让家长们觉得特别放心。
这次合作,给了大家很多启发。基层教育缺资源,高校有知识有人才,两边一拍即合,就能干出大事。阳信县团委说,他们已经跟滨州职业学院商量好了,未来还会有更多这样的活动。孩子们也特别期待,说希望志愿者们再来,带更多好玩的实验。
活动虽然结束了,但留下的影响还在发酵。孩子们开始对科学感兴趣,有的甚至说长大想当科学家。家长们也觉得,这样的课堂比补习班强多了,不仅学知识,还能激发孩子的兴趣。志愿者们则说,这次经历让他们更懂得怎么用知识帮助别人。
校地合作这种模式,简单说就是高校和基层一起发力,帮孩子们成长。滨州职业学院的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,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,还能变成孩子们眼里的光。这种光,也许就是未来科学家的起点。阳信县的孩子们,因为这次活动,离梦想又近了一步。
这种活动值不值得推广?答案显而易见。基层的孩子需要更多这样的机会,高校的资源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发挥更大作用。未来,这样的合作能不能开花结果,带给更多孩子惊喜?大家不妨拭目以待。
申银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