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道日下,水清鱼稀,昔日钓鱼的乐趣,现如今竟成了疲惫与失望的代名词。如今要找到一处安身垂钓之地,不少人得踏上几十里地的路途,费尽心机,却往往钓得寥寥。鱼的数量日渐稀少,钓鱼的人倒如潮水般涌来,竞争激烈,钓获难求。更为悲哀的是,若钓时虽有口讯,却无鱼可提,那便是钓人心头最沉重的折磨。此“有口无鱼”之状,非偶然发生,实由诸多因由所致,且听我道来。
其一,调漂不当。调漂之道,非拘泥于书本上的所谓灵钝论。所谓灵,实则中鱼率高为灵;若钓不到鱼,何谈灵不灵?若过于灵敏,钩未入鱼口,漂已先报信;若过于迟钝,漂信传递亦不准确。故野钓多以钝为佳,双钩若能安然躺底,方为最佳灵敏度状态。铅坠恰好压底,是钓底之要诀。此种状态虽无华,却实用之极,若失此,鱼讯难传。
展开剩余60%其二,浮漂吃铅量。野钓浮漂,不在材质灵敏,关键在于吃铅量。吃铅量小者,适合浅水,入深水则水线过长难以拉紧,漂相传递延迟,故多有口讯无鱼上钩之患。诸如传统七星漂,钓浅水无敌,钓深水则黯然失色。此乃物理之理,难以逆转。
其三,鱼钩之选。鱼线可省,浮漂可省,但鱼钩绝不可省。良钩锐利,持久穿透;劣钩初时锋利,后转钝钝。钩不锋,鱼上钩难牢固,频频脱钩,徒增痛楚。且钩大小亦要得宜,钩大鱼小,难吞钩,鱼啄饵频繁;钩小鱼大,钩易被吞,提竿时鱼脱逃,无不让人扼腕叹息。
其四,提竿时机。鱼类各异,提竿时机不一。鲤鱼吃食底层,常黑漂,宜待一二三默数再提;草鱼喜咬拉扯草饵,须多放口,钩位宜在饵下方;鲫鱼吃钩复杂,春夏秋顶漂提竿为妙,顶漂即鱼抬头游走,钩已入口;黄尾鲴侧啃饵料,调漂宜钝,需多放口以过滤杂鱼。
钓鱼之道,虽千头万绪,终归是人与自然的一场较量。虽有阻碍与挫折,然仍可寻迹迹蛛丝,方得鱼乐。愿诸君耐心细察,勤于实践,鱼获自会渐丰,心情亦得畅快。世事多艰,愿你我皆能以钓为乐,持之以恒,且钓且行,笑看浮沉。愿所有钓友,钓出精彩人生,钓得丰盈心境。
发布于:山西省申银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